视野:培训引发的变革创新风暴
2011-11-22 上海中智视野杂志 记者:张玥晗 采访嘉宾:陈庆欣
本期高端访谈嘉宾是一位培训大师,他曾通过“创新变革与学习发展”等一系列课程,协助诸多知名企业、杰出管理者和专业人士实现突破性成长,他是新加坡创新咨训(ICT Singapore)主席,曾担任新加坡国际专业培训师学会会长和中国著名商学院(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总裁班导师,他就是来自新加坡的陈庆欣(James Chin)老师。本期栏目就让我们仔细探访一下,他是如何通过“创新与变革”培训协助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六个月节省五百万美金的,这其中到底有哪些奥秘?
1.《中智视野》:陈老师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本次访谈。我们希望通过以下十道问题,为从事HR管理和职业经理的朋友带来更深入的对创新变革的理解,并对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有所帮助。首先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创新”,它其实只是一个概念,比较抽象,看不到、摸不着。依据您的经验,它们是如何从创新培训课程上落实到实践效益上的?
陈庆欣: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落实创新实践需具备四个关键环节:认知—技能— 实施—实操演练。就好比一张桌子的四条腿,缺少任何一条都可能造成桌子的倒塌。
关于创新体系第四点的重要性——实操练习,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某次创新培训课结束时,学员中一位中高层干部跟我讲到:“之前也上过类似内容的课程,老师讲得很棒,也给了很多案例,但在如何应用时总感觉与自己实际情况有所差异,这使得学习总在概念层面停滞不前,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但是您的创新课程却像是一个‘思考健身室’,每位学员从进入课堂时就开始检视自己,找出需要‘锻炼’的核心部位,并使用您传授的工具方法,用两天时间就都可以真正学会并完成具体‘作业’。”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与实操演练相结合。希望“健身”就必须自己亲历亲为,光“看”别人“健身”(案例)是不能让自己变结实的,必须认真对待、掌握和练习每一个创新思考的工具,直到获取答案。
2.《中智视野》:那么具体来讲,采纳“创新与变革”的背景前提是什么?
陈庆欣:让我先做个比喻。创新,从“概念”的萌芽到“硕果”的丰收,需要持续不断地浇水和施肥,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变革”,因此创新是离不开变革的。就好比海浪和水的因果关系是不能割裂思考的。创新是变革的一部分,变革也是创新的一部分。
近几年,我们发现国内企业对创新变革的培训和咨询需求在不断提升,从客户群体化角度整理发现,主题都是围绕企业收购、兼并、内部重组、实现高速发展目标、解决全新问题、开拓全新市场、更新竞争优势等方面,它们体现了四个不同阶段的需求:企业寻求创新突破方案(更多是战略层面的需要);协助领导者组织实施创新概念的筹备(更多是如何领导变革的需要)。
在实施创新变革过程中维持企业稳定和谐并确保创新执行力和团队协作(更多是战术能力与管理创新变革过程的需求);扶持创新思考成为贯穿于企业全部的一种习惯和文化。培训目标可划分为三类:创造有价值且目前别人还没有的产品服务;优化现状,通过建立更完善、更便捷和节省资源的方法或产品服务取得优势突破;解决以前没有处理过的全新问题。
3.《中智视野》:根据您培训指导与咨询的实际经验,国内企业与其他亚洲国家企业在“创新与变革”方面有何不同?
陈庆欣:我认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者的思维转变方面。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关键支柱。尽管每年有超过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但“能否招聘到合适人才”仍始终是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煞费苦心的事。为实现短期效益,最普遍快捷的方式是高薪挖掘其他公司有丰富经验的管理者。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这些流淌着不同企业文化血液的精英,尤其是担当决策角色的管理者们,相遇在一起时,跨企业文化冲突就很容易出现了。这是在中国企业中比较常见和特殊的现象。解决这一挑战的方式,就可以通过“创新与变革”培训引导大家采用客观角度去认知、思考和处理问题所在,从而缩短组织内的磨合时间,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并构建和谐一致的组织文化。
4.《中智视野》:我们原以为创新与变革更多只能出现在在技术行业的技术岗位上,或者说更多地存在于产品研发领域。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发现您曾指导过的诸多知名企业都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受益的学员也覆盖不同的岗位领域,请您谈一谈“创新与变革”是否适用于所有行业和岗位领域呢?
陈庆欣:不少人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创新就是围绕技术展。如前所述,创新是一套系统化的思考模式,能在包括产品服务在内的各个领域中帮助不同类型的企业和个人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创新思考来拓展商业方案、提升商业模式,强化战略地位;可以帮助中央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可以帮助外资企业,可以使关键人员更好地配合中国最新行业政策,应对市场冲击,建立企业市场优势定位;可以帮助民营生产型企业的产品开发工程师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产品质量,通过产品功能简单化和扩充性赢取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可以帮助国营老字号服务型企业的关键人员重塑公司竞争优势,建立企业创新文化并推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创新模式就好比一个人的骨架,根据企业不同的需求适当调整相应的工具,让参与者使之不断血肉丰满,然后才能最终形成一个健康人的不同“样貌”、个性和效用。
5.《中智视野》:创新与变革对不同层面的企业管理者能带来什么不同的帮助?
陈庆欣:根据角色的差别,不同层面管理者对于创新与变革的要求肯定有所不同。举个例子,高层管理者一般偏向于战略创新,包括如何提升企业价值,开拓新市场、渠道、收入来源和战略伙伴,发挥关键资源,成本架构等方面,从而将企业带到更高战略层面。中层管理者的需求更偏向于如何有效执行公司战略以及解决个别管理领域的问题,如市场、销售、人事发展与管理、品质、生产等等。
6.《中智视野》: 从您的讲解中,我们似乎可以将“创新”理解为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实务性思考技能,而并非是抽象和遥不可及的,那么事实上,它真的不需要有创意思维的天赋就可以实现吗?
陈庆欣:创新既然是一种技能,每一个能够正常思考的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其关键点不在于“具备”,而在于“准备”。根据以往的培训经验,很多习惯偏向左脑思考与分析的工程师经过培训都可以在两天内就顺利掌握并开拓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当然,如果是你主观上抵触这种方式和技能,即使再机灵并富有创意的销售人员也无法掌握这项可以使人终身受益的技能。因此,只要你打开心门,肯于接纳、尝试并不断努力,每一位可以正常思考的人都能成为“创新建筑师”。
7.《中智视野》:企业管理者在创新、改革或高速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陈庆欣:有两点需要注意:协助团队中每一位成员把心“定”下来,同时为大家提出明确的团队愿景。
企业实施创新变革时普遍会遇到员工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工作年限超过8-10年的员工,他们普遍会在心理上筑起一道“舒适圈”,不愿意改变现状。在实施创新变革过程中,一旦需要他们改变,打破原有的“舒适圈”,就会使他们产生未知的恐惧、怀疑和猜测。这虽然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负面情绪将极大影响这个团队的执行力和创造力,影响团队与企业间的信任,导致士气低下和人才流失。
为把变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在实施变革前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使团队和员工意识到:创新变革是必要和唯一的途径,从而引导大家用积极的思维和心态应对改变并教会员工在创新变革过程中应具备的必要技能。有时,不少企业也用外部培训导师从中立角度提升引导效果。
企业管理者也必须认识到创新的真相。创新不是一个终点站,而是一个旅途。因此,企业领导者必须看得更远并让创新延续。举个例子,一家外资企业希望巩固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并进一步筹划上市。他们意识到“创新作为一个过程”的必要性,因此公司在创新变革培训的协助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执行计划,在6-12个月的不同阶段渗透创新理念并将之固定为整个公司的一种新习惯。在此过程中企业内外部上至领导下到员工都开展了相关技能培训,并为推动创新文化的建立做出了努力;同时,建立创新委员团负责监督、衡量与横向推进六个不同的创新任务(市场营销、营运管理、人事管理、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战略模式);最终促使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把创新方法融为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并逐步形成了该企业的创新文化。
由此可见,在创新变革或高速发展过程中,企业必须关注团队在相应能力、思维、心态方面的变化并协助其稳定前进,并对可持续性习惯行为的转变提供支持。
8.《中智视野》:企业在用创新助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陈庆欣:应该关注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注创新的最终目标和愿景。唯有明确目标,能量才能聚焦,创新才能落到实处。记得有一次我在为一家外资企业做培训前,与其中国区总经理面谈,我问他在培训成功后希望看到的愿景是什么?他回答说“希望看到公司管理者的主动思考”。后来我了解到,原来这家公司此前一直亏损了五年,公司很希望员工能够学会“主动思考如何盈利”。想必也就是这句关键的话没有沟通清楚才导致他们在一年前做了一系列培训却没有达到满意效果。于是,我以“盈利”为这次培训的目标导向,设计开展了创新课程培训,效果十分显著,最终学员们为自己制定出的公司盈利方案和计划蓝图感到兴奋,公司发展的命运很快得到扭转。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朗的愿景和目标将协助管理者在忙碌中更有效地聚焦能量,从关键事情上智取效益。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 :“做对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对更加重要!”
9.《中智视野》:您在与中智合作的其中一个项目《国际专业培训师认证》课程中就注入了创新概念,并获得了很高的市场认同度,您认为企业HR可以从该项目中学习到哪些精髓以导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工作中呢?
陈庆欣: 课程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项目团队和大家的“用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把人力资源发展办得更有效?答案也正是:用心!避免为了培训而培训。
每一个有意义的人才培养之举必须能够识别关键人物(企业、学员、学员服务的客户)需求并进行转变,为学习注入有价值的灵魂,通过创新解答和教学手段教会他们如何把人力资源发展推向更高层面,也会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感到骄傲并更有意义。
理解客户需求的转变和持续注入创新元素也是该课程保持生命强健的精髓所在。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在不断创新和提升。因此学员毕业后再报名申请回来当助教时,经常都会问我:“老师,为什么每一次我都会听到不同的东西?”而一般我的回答是:“没有一条腿可以踏入同一条河流。”
其实,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开发原本是为协助人力资源管理者和具备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退休或考虑职业转型和发展等其他因素而考虑设计的。然而,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思维与智慧的传递促使学员发生的转变已远远超出技能的教导,激发出跨度更大的职业转型目标。据统计,仅10%-15%的学员结业后在培训市场上成为了非常杰出的培训师,更多其他的学员并不是不能成为培训师,而是因为创新格局的突破与思维的转变让他们在职场上获得了很好的晋升与发展空间,我们的培训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转折点。
10.《中智视野》:在本期采访结束的最后,您还有哪些有价值的建议可以留给读者吗?
陈庆欣:对企业来讲:由古到今,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21世纪加速变迁的市场大环境中,创新与改变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主动改变总比被动改变好得多。创造一个使企业保持有机生态的灵敏反应和发展环境,是每一个企业朝往的目标。
对个人来讲:尽管我们做每件事情都可能会遇到阻碍和挑战,但我们需要扪心自问的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值不值得做”,只要是有价值的事,聚焦思维,你就一定会找到答案。好比福特汽车创办人要求工程师设计V6引擎,这对于当时的技术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当工程师说了“不可能”三个字后却即刻被福特反驳回来:“我要听到的不是可不可能,而是我们可能通过哪些方式设计出V6引擎!”于是工程师在绞尽脑汁思考一周后,终于发明了V6引擎。思维决定命运!每个人最大的资产和财富就是自己的思维,然而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大部分人只用了不到10%的思考能力,因此我们应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在力量,创新思考,去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相信你一定会为自己的贡献感到自豪和骄傲!
《中智视野》:感谢陈庆欣老师的分享,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陈庆欣老师开设专栏,向广大读者朋友们具体分享他在创新变革领域的丰富经验,如何通过创新变革协助企业在不同领域获得突破提升。敬请关注《中智视野》陈庆欣老师专栏。